你知道嗎?每個人的腸道里都有一個由數百種微生物組成的“微型生態系統”,它們不僅幫助消化食物,還與肥胖、糖尿病甚至炎癥腸病等疾病密切相關。然而,長期以來,由于缺乏足夠靈敏的檢測分析方法,這個“生態系統”中超過80%的低豐度微生物產生的蛋白及其功能,始終像“暗物質”一樣隱藏在科學家的視野之外——這就是有待深入探索的腸道“暗宏蛋白質組”(dark metaproteome)。
2025年7月18日,來自維也納大學、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研究團隊,聯合國際知名質譜儀廠商布魯克(BRUKER)、蛋白從頭測序技術全球領跑者快序生物(Rapid Novor)的科學家,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研究:他們合作開發的超靈敏宏蛋白質組學技術uMetaP,將腸道“暗宏蛋白質組”的檢測靈敏度提升了5000倍,首次揭開了這些低豐度微生物來源蛋白的神秘面紗,并為炎癥腸病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帶來了新希望。
值得一提的是,這是自2024年10月發表多抗測序技術之后,時隔半年Rapid Novor快序生物的研究成果再次亮相Nature Communications,向世界展示了頂級的蛋白從頭測序技術Novor,在生物、醫藥、科研領域的重要價值。
腸道菌群中的“暗物質”:未被看到的關鍵健康影響因素
腸道菌群是人體最復雜的“共生伙伴”之一。通過基因組學技術,科學家早已發現,每個人的腸道中除了少數高豐度微生物,還有數百種低豐度微生物,它們共同塑造了獨一無二的“腸道指紋”。但問題是:由于微生物的功能冗余性,不同微生物可能發揮相同功能。基因組學只能告訴我們“有什么微生物”,卻無法明確回答“這些微生物在做什么”。要了解微生物的功能,就需要分析它們產生的蛋白質——這正是宏蛋白質組學的任務。然而,傳統質譜技術的靈敏度受限,只能檢測到高豐度微生物的蛋白質,超過80%的低豐度微生物的蛋白始終無法被捕捉,形成了“暗宏蛋白質組”。這些“暗物質”可能正是解釋個體疾病差異、宿主與微生物互作的關鍵,卻因技術限制一直成謎。
uMetaP的突破,源于對兩項核心技術的革新:
一是硬件升級。研究團隊將超高效液相色譜(UHPLC)、優化的離子源與極高度靈敏的timsTOF Ultra質譜儀結合,能捕捉到更多微弱的蛋白質信號,鑒定出肽段數量是先前流程的4倍。
二是“從頭測序”算法的突破。傳統宏蛋白質組學依賴已知數據庫匹配蛋白序列,但低豐度微生物蛋白的序列往往不在數據庫中。為此,研究團隊采用布魯克PASEF(平行累積連續碎裂)采集的,包括4維數據結構的175萬個肽譜匹配(PSMs),訓練從頭測序算法Novor(Rapid Novor快序生物開發),結合傳統數據庫搜索開發了novoMP策略:一種從頭測序輔助的宏蛋白質組數據庫構建方法。
圖1 開發novoMP用于宏蛋白質組數據庫構建
這一組合讓uMetaP的性能實現了質的飛躍:
檢測限低至0.0001%,定量限低至0.01%,比先前的質譜方法提升5000倍,并能夠識別以前無法檢測到的低豐度類群;
通過數據依賴采集(DDA)PASEF模式構建的小鼠糞便宏蛋白質組數據庫從223個擴展到774個物種(包括古菌、真菌和病毒),包含20.8萬個微生物蛋白序列;
在數據非依賴采集(DIA)PASEF模式下,uMetaP鑒定了210,051個微生物肽段和118,937個蛋白組,是之前技術流程的三到四倍;
小鼠糞便樣本中鑒定了1043個未知功能蛋白、2342個小蛋白和581個抗菌肽,這些此前因技術限制未被檢測到的蛋白,拓展了對腸道微生物功能的認知。
圖2 DIA-PASEF uMetaP提升宏蛋白質組檢測性能
圖3 uMetaP重新定義暗宏蛋白質組的檢測極限
從小鼠到人類:uMetaP揭示炎癥疾病中的“宿主-微生物互作”
為驗證uMetaP的價值,研究團隊在結腸損傷小鼠模型和克羅恩病(炎癥性腸病)患者中展開了研究。結果表明,uMetaP不僅驗證了宏基因組學發現的微生物種類變化,更揭示了深層功能關聯:發現990種宿主調控蛋白和92個微生物特異性代謝網絡,揭示了組織損傷中的新途徑。更重要的是,這些發現在人類患者中得到了印證。通過對比204名克羅恩病患者的腸道活檢轉錄組數據,證實了490個蛋白的調控變化,其中包括已知與腸道炎癥相關的RELA、NOS2等蛋白。這意味著,uMetaP發現的宿主-微生物互作,很可能是跨物種的保守機制,為理解人類疾病提供了全新視角。
“可藥用宏蛋白質組”:uMetaP為炎癥腸病找到新療法
基于這些發現,研究團隊首次提出“可藥用宏蛋白質組”(druggable metaproteome)概念——即“可被藥物靶向的微生物功能蛋白和宿主蛋白樞紐構成的生態網絡”,它們可作為藥物研發和治療干預的靶點,為腸道炎癥性疾病的治療提供潛在方向。基于在小鼠和人類中均顯著調控的33個蛋白,他們識別出涉及187種藥物的204種潛在關聯,其中77種是已獲批用于人類炎癥性疾病相關疾病,包括克羅恩病治療的藥物。更令人興奮的是,研究還發現了57種獲批用于其他疾病的藥物,有望被“老藥新用”于腸道炎癥治療。
圖4 uMetaP揭示炎癥性疾病的潛在治療靶點
uMetaP拓展宏蛋白質組的應用范圍和價值
本研究構建的uMetaP技術,不僅能推動腸道菌群研究,還可能應用于海洋、臨床微生物檢測、單細胞蛋白質組分析等需要超高靈敏度檢測的領域——比如早期發現血液中極微量的致病菌蛋白。過去,我們只看到了腸道菌群的“冰山一角”。uMetaP讓我們第一次看清了冰山下的世界。隨著技術的普及,或許在不久的將來,我們能通過分析“暗宏蛋白質組”,為每個人定制腸道健康方案,讓炎癥腸病等疾病的精準治療成為現實。
[1]Xian, F., Brenek, M., Krisp, C.et al. Ultra-sensitive metaproteomics redefines the dark metaproteome, uncovering host-microbiome interactions and drug targets in intestinal diseases. Nat Commun 16, 6644 (2025)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467-025-61977-7